中国林草局 四川林草局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保护区概况 > 保护区介绍

大抓项目落实,力促保护区高水平保护 与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

来源:攀枝花苏铁     发布时间:2024-10-29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0

大抓项目落实,力促保护区高水平保护

与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

 

苏铁类植物起源古老,是最古老的种子植物。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以下简称“保护区”)内分布有欧亚大陆纬度最北、海拔最高、株数最多、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攀枝花苏铁群落,具有极高的科研和科普价值,攀枝花苏铁与大熊猫、恐龙化石一道被誉为“巴蜀三宝”。为贯彻落实好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关于强化攀枝花苏铁保护与合理利用工作的指示精神,2024年,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以下简称“苏铁保护中心”)在攀枝花市林业局党组的领导和支持下,以项目为依托,全面强化保护区建设。

持续推进“一区一法”立法工作,筑牢法制保护根基。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保护区的法制保障工作,面对国家政策变化及保护区的新形势、新需求,与时俱进跟进调整保护区的立法工作,实施依法治区。自1999年以市长令颁布《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以来,2022年通过政府规章颁布《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2024年又通过地方立法程序颁布《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简称《条例》,已于今年10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的颁布及实施将为“保护好”和“发展好”保护区的独特资源禀赋,擦亮攀枝花苏铁这张名片,推动保护区生态价值的实现,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

持续强化“三防”基础建设,夯实资源保护基石。一是在森林火灾高风险点处及制高点,科学布设3个容量达760立方米的钢制消防水塔及9个消防水桶,并加快推进投资为350万元的“引水上山防灭火工程一期项目”前期工作,目前已完成招标前准备工作,待招标完成后2个月内完成项目建设,项目将在2025年的森林防灭火工作中发挥作用。二是持续推进“天空地人”立体监测体系建设,完成卫星遥感监测反馈问题核查2次;完成覆盖保护区全域范围的无人机高空航拍作业和三维建模;完成17处野外视频监测设备的日常保养及维修,保护区实时监测范围达90%以上;无人机定时及随机巡护监测70余次,采集信息并完成保护区内矢量图制作;累计布设、回收红外相机39台,采集野生动物影像1000余份;组织工作人员使用智能巡护APP在林间进行巡护监测385人(次)。三是配备监测设施设备,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有害入侵种及病虫害监测,防治曲纹紫灰蝶、蚧壳虫为害面积达300余亩,防治红火蚁为害面积达400余亩。四是按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新标准,推进保护区勘界立标前期工作。

强化基础科研,为有效保护提供科学支撑。一是助力生态监测定位站建设,经积极争取,投资约2500万元的全国干热河谷生态监测定位站总站落户保护区,苏铁保护中心积极配合项目建设单位四川省林科院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目前进展顺利,该定位站预计于2025年完工并投入运行。二是综合科学考察工作成果斐然。距2012年综合科学考察工作结束10年后,苏铁保护中心按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规程(试行)》,联合南京林业大学历时2年完成保护区新一轮综合科学考察工作,采集并制作标本1024份,拍摄影像(图片)资料1万余份,制作科普小视频12个,编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出版《保护区常见野生动物》,《保护区维管植物识别图册》即将编研出版。三是完成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编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报告》并完成评审。四是统筹谋划保护区科研工作,编制《保护区科学研究规划》,指导保护区未来科研工作。五是强化基础科研工作,新规划设置固定样地36个,并完成首轮调查;强化1公顷攀枝花苏铁群落标准大样地的维护并完成第三轮调查;系统推进攀枝花苏铁人工繁育、遗传多样性研究等工作,今年繁育攀枝花苏铁幼苗2千余株,繁育并移栽云南梧桐、旱地木槿等10余种乡土树种500余株。

强化宣传教育,为有效保护注入活力。本年度制作并安装宣传、指示等标牌300余块(个),语音解说系统1套;历时半年,拍摄制作完毕旗舰物种宣传片《神奇植物活化石-攀枝花苏铁》1个;编制完成《保护区自然教育规划(2024—2028年)》;正在编《保护区自然教育课程汇编》;本年度开展“攀枝花苏铁乐园”自然学堂活动8期,中小学生研学活动4期;在各级媒体上对攀枝花苏铁及保护区报道达15次。

强化合理开发利用基础工作,推动保护与发展双赢。积极协同西区人民政府开展建设投资5000万元的《攀枝花苏铁自然遗产展示项目》以及投资800万元的《保护区自然教育小径改护建项目》的工作;积极推进由苏铁保护中心投资约300万元的科普教室及攀枝花苏铁人工繁育基地精细化管理提升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