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 围绕“生态美市”交出生态修复答卷
来源:苏铁保护区 发布时间:2025-06-30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0
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
围绕“生态美市”交出生态修复答卷
2017年以来,针对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苏铁保护区”)石灰石矿退出及生态修复问题,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以下简称“苏铁保护中心”)系统实施矿山迹地生态修复工程,逐步构建“修复-管护-转化”全链条生态修复模式,保护区内矿山迹地实现全面复绿,为“生态美市”建设贡献苏铁保护区策略。苏铁保护区内石灰石矿退出及生态修复问题整改被列为2022年长江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正面典型案例,2023年入选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编制的《督察成效典型案例汇编》,被各级各类媒体报道20余次。
一、全面关闭退出,确保问题整改销号
因历史原因,攀钢石灰石矿在苏铁保护区内形成2365.93亩矿山迹地和排土场,生态修复迫在眉睫。2017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该问题后,攀枝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于2018年10月全面关停该矿采矿作业,从源头上遏制生态破坏。科学编制《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石灰石矿生态恢复治理总体方案》,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部门协同”的整改模式,明确由苏铁保护中心、攀钢集团公司、西区人民政府分区块自上至下分别实施生态修复工作。2019年7月,依法注销该矿采矿许可证;同年11月,经核查,该问题整改达成关闭退出苏铁保护区的整改目标,并完成销号程序。
二、开展系统修复,筑牢生态修复根基
在自身修复责任区内,苏铁保护中心采用“物理修复+生物修复+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治理模式,累计投入资金4200余万元,分别实施矿山迹地植被恢复生态治理一期、二期建设项目,共修复矿山迹地430亩。严格遵循“适地适树、近自然、立体修复”原则,科学筛选清香木、凤凰木、滇榄仁等耐干旱、耐贫瘠特色乡土树种90余种,累计栽植乔木2万株、灌木130万株、地被植物14.5万平方米,构建乔-灌-藤-草相结合的立体复合林。综合运用客土回填、挡墙固土、微喷等技术措施,累计修筑堡坎1.7万立方米,新建排水沟2200米,回填种植土14万立方米,施撒底肥105吨,配套建设162千瓦光伏提灌系统及23.5千米高效分级灌溉管网,为植被恢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坚持长效管护,加速生态功能恢复
苏铁保护中心在总结前期经验基础上,精心编制矿山迹地生态修复区绿化管护方案,为精细化、标准化管护提供科学指南。创新实施“监测-养护-验收”闭环管护模式,公开招标专业团队,建立“季度验收+年度考核”动态管理机制,精准落实补植补栽、全林除草、灌溉施肥及森林防火等管护措施,不断巩固生态修复成果,苗木成活率稳定在95%以上。实施红火蚁等病虫害综合监测防治,累计防治5轮(次)、监测9轮(次),确保生物资源安全,区域内物种多样性显著增强,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恢复,生态屏障作用持续增强。
四、实现价值转换,赋能生态美市建设
苏铁保护中心围绕科普教育、自然教育基地建设,依托“攀枝花苏铁乐园”自然学堂,开发设计并组织开展自然体验、野外生存、生态文化等特色主题活动170余期(次),累计向3万余名中小学生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建成攀枝花苏铁自然教育小径960米,配套建设卫生间、野外监测点、观景台等设施,设置科普解说系统2套,成为生态旅游、研学实践的重要场所,有效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公众教育价值,将生态修复成果转化为市民共享的生态福利和展示“生态美市”建设成果的绿色窗口。
下一步,苏铁保护中心将在市委、市政府及市林业局的坚强领导与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生态美市”,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强化技术创新,加大矿山迹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的研究,持续巩固矿山迹地生态修复成效。二是积极争取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细化管理模式,坚决防止问题反弹。三是拓展生态价值,充分利用生态修复成果,多维度、多元化开展生态文明宣传、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等宣传教育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