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植物活化石,点亮生态文明梦 —— 攀枝花苏铁保护之路
来源:攀枝花苏铁 发布时间:2025-03-18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0
守护植物活化石,点亮生态文明梦
—— 攀枝花苏铁保护之路
苏铁类植物有大约3亿年历史,是现存最古老种子植物,曾与恐龙称霸地球,有“植物活化石”之称。攀枝花苏铁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与平武大熊猫、自贡恐龙化石并称“巴蜀三宝”。攀枝花苏铁资源主要分布于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苏铁自然保护区)范围内,苏铁自然保护区位于攀枝花市西区、仁和区境内,总面积1358.3公顷,是以保护珍稀濒危植物攀枝花苏铁及其生境为主的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唯一以苏铁类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根据《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技术规程》,2022-2023年,由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以下简称:苏铁保护中心)和南京林业大学组成的综合科学考察团对苏铁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第三次综合科学考察。此次考察内容涵盖自然地理环境、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菌物多样性、化石植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情况等多个方面。考察结果显示,攀枝花苏铁野外种群数量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23.4万株,稳步增长至38.92万株,已然成为欧亚大陆自然分布纬度最北、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株数最多且分布最为集中的天然苏铁群落。区内还有维管植物519种、动物623种、大型真菌60种,有云南梧桐、龙棕等7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钝叶黄檀、尖头果薯蓣等11种野生植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EN)物种红色名录,有豹猫、黄喉貂、白腹锦鸡、灰林鸮等26种国家II级保护野生动物,是一个天然的物种基因库。保护成效显著,具体做法如下:
一、就地保护,筑牢生物多样性坚固堡垒
1971年,林业工作者在攀枝花境内发现一片10多万株的天然苏铁林,该苏铁在1981年被命名为“攀枝花苏铁”。攀枝花市(原渡口市)人民政府认识到其珍稀价值、卓越科研意义以及保护的紧迫性,于1983年批准建立全国首个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在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通过明确保护区范围、组建专门管理机构等一系列举措,开启就地保护征程。
苏铁自然保护区属于抢救型保护的典型,位于高度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大量历史遗留问题给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2017年,在中央环保督察高位推动下,攀枝花市委、市政府贯彻中央决策,采取果断措施应对“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长期在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采石灰石”等14个问题,进行了彻底整治。整治成果为维护苏铁自然保护区生物栖息地安全构筑了绿色生态屏障。
二、法治护航,夯实生态保护坚实法治根基
三十余年来,攀枝花市始终致力于法制护航,生态保护工作。1990年,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保护珍稀濒危的攀枝花苏铁资源的布告》。1999年,攀枝花市人民政府令第25号颁布《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2022年5月1日,新修订实施的《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是攀枝花市自2015年取得地方立法权以来出台的第二部地方政府规章,对加强攀枝花市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化建设以及自然保护地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法治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关于批准<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的决定》,这是四川省市州层面首部自然保护区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将于2024年10月1日实施,《条例》共27条,涵盖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等多个方面,为苏铁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坚实法律保障,有力推动保护区建设与管理迈向新高度。
三、保护立区,“三防”体系守护生态安全
攀枝花市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全力构建苏铁自然保护区“防火、防偷挖盗采、防病虫害”的“三防”体系。在防火方面,筑牢地面防线,修建防火围墙、开设防火隔离带;构建智慧防线,对重点区域实时监测监控、开展无人机巡航;强化人防防线,严格落实值班制度、加强巡护,多管齐下确保防火安全。在偷挖盗采方面,加强巡逻监管,设置保护站点,配备专业人员和执法队伍,严格检查登记进入保护区的人员和车辆。在防病虫害方面,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定期调查监测,采取生物、化学防治措施控制病虫害传播蔓延,保障区内植物健康生长,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苏铁自然保护区持续优化“天空地人”监测体系,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域高精度三维模型,在资源保护、无人机巡护、森林草原防灭火等领域广泛应用,为生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四、科研兴区,智慧支撑探索保护创新之路
自苏铁保护区成立以来,攀枝花市积极组织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对攀枝花苏铁开展了人工干预火烧促进更新、基因组学探究等广泛研究。并通过举办过全国首届苏铁研讨会以及第四届国际苏铁生物学会议,为苏铁保护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方案,推动多方共同参与保护行动。同时扎实推进人工繁育和就地保护。攀枝花苏铁雌雄异株,自然结种率低。苏铁保护区中心多年来致力于攀枝花苏铁人工繁育工作,成果攻克技术难关,目前已繁育6万余株攀枝花苏铁,为种群扩大和就地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五、宣教活区,自然教育擦亮生态亮丽名片
攀枝花市切实重视苏铁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发展。一是通过各级、各类媒体,广泛宣传攀枝花苏铁及其生态资源,将苏铁自然保护区打造为内涵丰富的自然科普宣传阵地。二是积极统筹划拨资金,标准化建设自然教育基础及配套设施设备,为公众了解攀枝花苏铁及自然生态搭建优质平台。三是以“攀枝花苏铁乐园”自然学堂自然教育品牌为抓手,7年累计组织160余期自然科普主题活动,吸引3万余人参与,积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通过一系列举措,苏铁保护中心荣获“关注森林活动20周年突出贡献单位”“四川省优秀科普基地”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