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简介
来源:攀枝花苏铁 发布时间:2024-12-13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0
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简介
一、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苏铁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攀枝花苏铁这一珍稀濒危植物及其生态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苏铁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国西南——川、滇两省交界的云贵高原西北部,位于攀枝花市西区、仁和区交界处,总面积1358.3公顷,区内有天然生长的攀枝花苏铁38.5万余株,是一个天然的物种基因库,是欧亚大陆苏铁类植物自然分布纬度最北、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株数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天然苏铁林。
攀枝花苏铁是1971年发现的苏铁新种,1981年正式定名。攀枝花苏铁一经发现就引起举世关注。1983年原渡口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全国首个苏铁自然保护区,199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苏铁自然保护区由市级直接破格晋升为国家级。因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的特殊性,全国首届苏铁研讨会、第四届国际苏铁生物学会议、海峡两岸攀枝花苏铁保育研讨会、第六届全国苏铁学术会议暨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苏铁保育委员会成立大会分别于1994年、1996年、2011年、2014年在攀枝花市召开。
攀枝花苏铁是上世纪中国美丽的发现。攀枝花苏铁岁岁含苞,年年开花,雌雄异株,为世间一奇。每年3-6月,苏铁林成千上万个黄色的花蕾争奇斗艳,单株如佛手捧珠,成林似彩毯铺地。万绿丛中黄花点点,形成一种奇异景观。作为生长在2.7亿年前的裸子植物和世界性珍稀濒危残遗物种,攀枝花苏铁对研究我国横断山脉植物区系的发生和发展,研究古生物、古生态、古地质、古地理以及种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因此,攀枝花苏铁又与自贡恐龙、平武大熊猫一道被人们誉为“巴蜀三宝”。
金沙江河谷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避难所和古代分化发展的关键地区之一。攀枝花苏铁依靠得天独厚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条件,避开第四纪冰川威胁而孑遗至今。苏铁自然保护区所在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流域,属攀西生态脆弱区,也是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重要的区域。攀枝花苏铁作为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精华,其本身及生态群落形态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既是该流域重要生态特征,也是保护的重点。
二、苏铁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基本情况
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以下简称:苏铁保护中心)是苏铁自然保护区的法定管理机构,负责攀枝花苏铁及其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并依据授权在苏铁自然保护区行使行政执法职能。1983年3月14日 ,渡口市(现攀枝花市)人民政府以渡府发〔1983〕24号文件批准建立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为市级自然保护区,成立管理所,由市林业局管理,仁和区林业局代管。1994年4月,攀枝花市行政区域调整,苏铁自然保护区的代管关系由仁和区林业局移交西区林业局。攀枝花市政府为了加大攀枝花苏铁的保护力度,1995年11月,由攀枝花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苏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苏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负责全面工作,苏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党支部负责党建工作并协助行政开展工作。2010年1月22日,中共攀枝花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以《关于“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更名为“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通知》(攀编发〔2010〕22号)同意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更名为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21年3月17日,中共攀枝花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以《关于市林业局所属部分事业单位更名的通知》(攀编发〔2021〕6号)同意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更名为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现苏铁保护中心内设科室有:办公室、资源管理科、科研开发科、护林防火办公室、保护总站。下设民政、猴子沟、湾沟箐三个保护站。
1.办公室:负责党建、党风廉政及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负责人事、档案、财务等管理工作;负责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负责精神文明、卫生、工青妇、双拥、民宗、统战、志愿服务、宣传、信访等工作;负责单位后勤保障工作;协助中心领导完成日常工作,协调好内部关系。
2.资源管理科:负责苏铁自然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珍稀动植物的保护管理和协助调查、处理保护区内各类违法行为;负责退化生境的生态修复治理;负责法治建设工作;制定落实保护措施;负责有关苏铁自然保护区规范性文件的修改和审核工作;负责设置保护区界标、保护设施和标志;负责组织环境监测,定期报告保护区环境质量现状;负责安全生产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3.科研开发科:负责科学研究工作,调查自然资源并建立档案,编制科研发展规划,开展科研项目储备,做好科研监测工作;负责组织与相关科研院所和机构开展科研交流合作;负责攀枝花苏铁人工繁育及群落恢复工作;负责科普宣教工作,开展自然、环境教育和自然保护知识宣传,管理和维护科普宣教相关设施设备;负责生态旅游等合理开发利用活动;负责组织学习科学技术;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4.护林防火办公室: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保护中心的直接领导下开展苏铁自然保护区的护林防火日常工作,制定防火计划和方案,建立健全护林防火设施,发生火情时按程序报告并协助相关部门做好苏铁保护区森林火灾扑救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5.保护总站:直接管理并协调各保护站日常工作;负责宣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政策、法律法规,保护管辖区域内的攀枝花苏铁及其生境不受破坏;负责责任区内的天然林管护、日常巡护及相关安全工作,发现并制止区内毁林开垦、乱捕滥猎、乱采乱挖、开山挖矿等人为活动,及时上报;负责各保护站内设施管理、环境保护、日常卫生等工作;配合护办做好森林防灭火相关工作、协同各科室开展相关工作;积极开展社区走访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苏铁自然保护区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坚持智慧支撑,实施互联网+生态保护模式。苏铁自然保护区系高度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小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虽小,管理却相对困难。苏铁保护中心充分发挥面积小的优势,科学定位,积极探索保护管理新途径,自2014年开始,大力推行“互联网+生态保护”模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终端相结合,用大数据、互联网全面打造“智慧保护区”,分期建成“一套档案、三个平台、五个系统”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区内科研、科普、监测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对区内重点区域近8万株攀枝花苏铁及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云南梧桐建立唯一电子编码“身份证”,实现“一树一证”信息监测精准管理。
二是坚持科学保护,探索主动有效的保育途径。树立“保护立区、科研兴区”理念,积极推进由单纯的保护向以科学研究为支撑的现代保护管理型保护区转变。联合科研院所开展本底资源调查,摸清本底,发现并命名1个豆科新种--大花葛,出版《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彩色植物图志》等报告。发挥自身优势,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云南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等国际、国内科研院所、保护地、NGO等进行多层次交流、合作,在苏铁自然保护区内累计设立固定样地98个及标准大样地1个,独立或联合开展攀枝花苏铁人工干预火烧、云南梧桐遗传多样性等科学研究近20项,发表论文及著作20余篇(本),获省、市科技进步奖2项,在国际科技核心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8篇,被SCI收录2篇。研究及成果为摸清致危原因,理清拯救策略提供科学决策。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务实绿色生态保护屏障。苏铁自然保护区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坚持保护自然保障民生,统筹区内保护与周边社区、企业发展,多形式务实“三防”体系建设,严守生态红线,切实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高质量完成涉及苏铁自然保护区14项生态环境问题整治,肃清区内诸多历史遗留及违法违规问题,及时补充完善了标准界桩242根,为生态保护筑起了一道坚固屏障;推进生态修复和保护,主动探索修复治理矿山迹地500余亩,回填种植土10万余立方米,栽植凤凰木、羊蹄甲、滇榄仁等乡土、半乡土化乔、灌树种90余种130余万株;通过人工干预火烧、人工清除等方式,每年治理区内五色梅、新银合欢、紫荆泽兰等入侵植物500余亩。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夯实生态保护基础。
四是坚持文明带动,打造生态宣教品牌基地。苏铁自然保护区充分发挥区内资源优势,挖掘攀枝花苏铁文化教育内涵,拓展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让苏铁自然保护区成为弘扬生态文明的宣传者、实践者、引领者及重要场所和可视窗口。在科普区制作安装植物知识二维码解说牌1000余块,积极开发电子科普读本、网络科普教育课程、VR体验课程软件,制作具有苏铁元素和保护区特色的徽章、明信片、观鸟手册、科普图册等一系列科普宣传创意品和科普读物10万余份。招募不同专业、领域30余人作为志愿者,壮大宣教队伍力量,每年组织开展科普宣传主题活动受众达10000余人次。2016年创新开办“攀枝花苏铁乐园”区域自然学堂,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精心编制课程并组织开展苏铁小卫士、社区共建、自然笔记、入侵物种的秘密、美丽乡村等主题多样的自然科普与体验活动160余期,累计受众2万余人次,兼具科普性、趣味性、参与性,实现科普宣教个性化、精致化教育,受到市民广泛赞誉和各级部门的认可。
苏铁自然保护区自1983年设立以来,尤其是晋升为国家级以来,坚持依法保护,苏铁自然保护区建设全面走上正轨,步入良性发展阶段,现已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保护体系,在苏铁保护、科研、科普教育等各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培养出了一支技术强、业务精,作风实的技术干部队伍。
四、苏铁自然保护区目前工作思考及努力方向
一是增强对攀枝花苏铁保护的针对性和科学性。现实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的生态意义不是封闭的,也不等于“封山育林”,要维持群落本来的演替阶段的稳定性,以利苏铁的正常生长与数量上的动态平衡,保护苏铁赖以生存的环境,必须研究其群落的生态平衡。目前,苏铁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正积极与相关科研单位联合从事此方面的研究,在科学试验和论证基础上,制定一套科学方案,为在苏铁自然保护区开展适度的人工干预,促进栖息地恢复和优化提供论证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是积极探索形成一套科学的保护建设模式。目前,随着生态建设成为治国方略,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呈加速之势,随着数量增加,必然有越来越多数量的保护区将遇到与现在苏铁自然保护区类似的处于高度城市化和工业化环境和“核心在外,缓冲在内”的保护区分区结构。及时探索经验,形成一套科学的保护建设模式,不但对强化保护区有效管理,而且对其他类似保护区建设也具有重大现实指导借鉴意义。而苏铁自然保护区同时具有面积小的特点(只有1358公顷),因此,极具实验示范区条件。当前苏铁自然保护区在项目制定实施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多方合作、协调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和谐。目前,苏铁自然保护区周边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自发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社会公益活动中,尽企业职责,为子孙造福。
三是积极借鉴先进理念,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共同推进保护事业发展。我们将把从长计议、讲求实效、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作为我们的使命和行动指南。全力将使命转化为明确而具体的共同目标和努力方向。通过对环境调查,全面系统地分析威胁因子及其根源,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保护对策。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充分发挥创新精神,遵循“非对抗”的工作原则,制定针对复杂生态保护问题的、可以产生广泛和持久效果的创新方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传统,通过民众与合作伙伴的积极参与,取得持久的保护成效。积极与国内外相关部门和组织合作,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根据新时期自然保护区建设要求,全面认识和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多方面价值和作用,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综合应用法律、行政、经济、文化、道德等诸多手段,推进苏铁自然保护区科学、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