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号提案答复的函
来源:生态科 发布时间:2025-09-18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0
XX市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攀枝花城区视野区植被生态修复及价值提升路径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调整体制的建议
针对贵委提出的“在东区已解决体制问题基础上,进一步将市级、西区、仁和区林草部门和城市园林部门合并成立新的林业园林局,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协调管理、政策、技术,将“园林城市”同“森林城市”结合起来,统筹城区视野区植被生态修复和城市园林绿化,发改、水利、自规、住建、农业、文旅等部门协同,从体制上保证植被生态修复和价值提升的实现可能”的建议,经和市委编办协同处理,拟采用由市县林业或城市园林管理部门牵头建立涵盖财政、水利、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等部门的联动机制,进一步整合人财物,强化政策、技术等的协同配合,定期召开成员部门沟通协调会议,集中研究解决困难问题,更好推动生态美市建设。
二、关于优化模式的建议
针对贵委提出的“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理念,大力发展复合林分,发展生态经济林,将村民自发种植的芒果、桂圆等经果林通过植入生态的措施,把它变为复合林分,使之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还有社会效益,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协同,也能很好的平衡园地、林地、耕地的矛盾”的建议,市农业农村局经过调研,提出采用“一是引导果农在果园套种魔芋、蔬菜、大豆、土豆等经济作物,增加果园效益。二是开展果园生草覆盖,引导农户在果园林下种植三叶草、光叶紫花苕等作物,增强土表覆盖,保持水土,营造果园良好生态环境”措施,在增加果农收入的同时,减少水土流失,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协同,平衡园地、林地、耕地的矛盾。
三、关于用好政策的建议
针对贵委提出的“二十大报告、2023年的1号文件、有生态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相关政策,特别是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决定。涉及生态修复的有林区管理用房、道路建设、集体土地使用等政策,还有承包地、宅基地、农户住房等政策。二十届三中全会后,个别地区在试水自建房。攀枝花干热河谷区,结合康养产业发展,民宿经济、个人自建房有一定市场空间。要很好地研究政策,利用这一政策机遇期,把干热河谷的植被生态修复同产业发展融合起来,实现“生态产业化”的目标”的建议,在今后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攀枝花段生态文化公园设计、建设等过程中,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将进一步做好配合、指导等服务工作,从设施布局、植物搭配等角度参与方案审查,协同推进生态修复与城市发展,助力生态修复、环境治理、文化传承、园林景观有机结合。
四、关于平衡矛盾的建议
针对贵委提出的“建议不宜在同一地段、同一区域年年开展计划烧除,据研究,5—8年烧除一次较为适宜。既可以清除部分地被物,控制病虫害,也能保存幼树、下木,不至于破坏其生存环境”的建议,市林业局经过调研,长期以来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区分段、错峰错时、多点面小、精准烧除”的实施原则,并率先出台了《攀枝花市森林防火计划烧除操作规程(试行)》《攀枝花市计划烧除会商办法》等规定,科学实施计划烧除,清除了大量可燃物,有效防范了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森林资源安全。按照《攀枝花市森林防火计划烧除操作规程(试行)》规定,不宜实施的范围及对象包括“天然原始林、幼龄林、未成林造林地、封山育林地”等;实施间隔期为“以云南松为主的林分:≥2年,其他林分:≥3年,稀树灌丛草坡:≥1年”。在市区视野区实施的计划烧除,市林业局也在逐年压减成片烧除占比,提倡采用隔离带烧除方式,目的就是为了减少计划烧除对林木的影响;对未成林造林地,采用割、铲等方式清理可燃物,严禁直接实施计划烧除,以确保苗木成活率。实行“2—3年”轮烧,是多年实践得出的经验,这时可燃物载量比较适中,烧除时火强度较低,火势容易控制,对林木影响较小。若延长至“5—8年”,可燃物积累较多,烧除时火强度较高,既容易失控跑火,也容易对树木造成损伤。
五、关于降低价格的建议
针对贵委提出的“观音岩引水工程有相当的富裕水量可用于生态修复,由于价格问题,迟迟难以启动。需认真研究生态修复用水相关政策,尽快落地实施。降低生态用水价格,涉及城市中的中水回用、太阳能提灌等等,均可以大力推广使用”的建议,市水利局指出,观音岩引水工程于2023年9月1日正式运营,2023年12月完成竣工验收,设计使用年限50年,设计引水流量9.4立方米/秒(其中城市供水流量8.4立方米/秒、灌溉灌区供水流量1立方米/秒)。根据《攀枝花市观音岩引水工程原水价格方案》明确:“观音岩引水工程原水价格为0.61元/立方米”。其富裕水量用于生态用水的价格,按照《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方法核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强化成本约束的同时,合理确定投资回报,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生态用水价格需商市发展改革委,按照相关定价程序依法制定。
六、关于提升价值的建议
针对贵委提出的“建议谋划建设金沙江干热河谷攀枝花段生态文化公园,把生态修复、环境治理、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统筹起来‘四位一体’推进,把‘天保’工程发源地的历史回顾、生态修复成果、森林、园林融合景观、生态经济融合发展成效充分展现出来,提升金沙江干热河谷攀枝花段生态产品的价值”的建议,攀枝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在康养产业发展、民宿经济、文化传承及旅游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一)康养产业发展方面。
2010年,攀枝花在全国率先提出“康养”理念并开始产业探索,成为全国康养产业的先行者。创新性地总结提出“六度禀赋”,即温度、湿度、海拔高度、优产度、洁净度、和谐度,为康养产业奠定坚实基础。在其指导下,进一步提出“三避三养”(避暑、避霾、避寒、养身、养心、养智)理念,将阳光康养与运动休闲、健康养生、旅游度假、医疗养老等融合发展,构建全域化布局、全龄化服务、全时段开发的“三全”康养新格局。
在确保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整合资源—包装项目—形成资产”的发展路径,依托项目建设和培育市场主体,将独特的阳光、森林、温泉、水域等自然资源转化为具有金融属性的康养资产,通过产业运营产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一步放大当地资产规模,提升康养项目投资价值,推动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城区视野区生态修复的基础上,积极完善配套设施,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在东华山山地体育公园配建观光电梯、伴山咖啡、钢之亭、城市之眼等10余处景观节点和休闲驿站,探索“体育公园+网红打卡地+特色美食”的融合模式,开创“观落日山海余霞、品慢享生活打卡”的新消费体验。开园以来,该公园累计接待超250万人次游客,实现营收800余万元。
按照《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GB/T41648-2022)国家标准和《康养旅居地康养民宿建设、服务与管理规范》市级标准,加强民宿建设指导,指导迤沙拉、昔格达、阿署达、鲜花里、红旗村等5大乡村民宿集群打造,通过发展标准化民宿等业态破解农房流转难题。
目前正推动康养产业迭代升级,倾力打造高颜值阳光康养名城,已制定《攀枝花市康养产业建圈强链工作方案》,编制产业图谱和“四张清单”。方案聚焦康养度假、康复疗愈、银发经济三大领域,全力推进康养产业建链、延链、强链、补链,积极构建体系完备、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康养产业生态圈,推动康养产业迭代升级高质量发展。
(二)文化传承方面。
实施古籍文献保护研究利用工程,组织有关单位申报汉文古籍普查项目和汉文古籍修复项目,实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程,争取和投入资金近600万元,完成和实施了湾丘“五七”干校旧址、渡口建设总指挥部旧址、攀枝花建设总指挥部招待所(十三幢)、大田会议会址、503地下战备电厂旧址、渡口吊桥等一批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和安全隐患整治工作;抢救性保护了因乌东德电站建设而废弃的成昆铁路仁和段(拉鲊至花棚子)大量珍贵历史遗存,并成功增补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与各县区签订《文物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完成66处文物保护单位直接责任人公示牌设置工作,与市公安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文物博物馆单位治安防范常态化工作机制的通知》,推动文博单位治安防范常态化,完成全市6处革命文物旧址和红色场馆整改提升工作。
目前我市建有6个公共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6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36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文化站设置率达124%,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建有图书馆分馆65个、馆外服务点115个,文化馆分馆59个、馆外服务点41个。新建成市图书馆新馆、市规划展览馆、东区图书馆、攀枝花市老工业区西城公共基础设施等大型公共文化场馆14个,打造新型文化空间82个。
感谢贵委对攀枝花城区及价值提升工作的支持、关心,希望继续关注视野区生态修复事业的发展!
攀枝花市林业局
2025年7月11日